跳到主要內容區
:::

電影類比訊號數位訊號修復成果發表會-劉必稼

電影類比訊號數位修復成果發表會-以劉必稼為例

(文/媒體中心助理洪嫆絢)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與國立成功大學「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首次合作研究開發數位修復技術,並以《劉必稼》做為第一部數位修復影片,由於此部影片為陳耀圻導演創作於1960年代的作品,是我國第一部具有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精神的紀錄影片,也是我國第一部運用真實電影、直接電影手法的紀錄片,是我國當代紀錄片發展的里程碑,但因年代久遠畫面逐退色、聲音產生訊號剝離。因此藉由此合作案,不僅是跨領域且跨校的學習研究,此方面的研究亦有助於影像畫質之改良,讓老舊影片重現於世人,使得這些歷史影像的文化資產讓更多人了解它並重視,並振興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故於民國101年4月19日上午九點於台南電影書院舉辦「電影類比訊號數位修復成果發表會-以劉必稼為例」。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目前典藏新聞與紀錄影片,包括台視公司1962~1987年為主,大約有10,100捲之電視新聞影片;綠色小組1987年(台灣解嚴)前後之有關社會變遷與民主化過程之「非官方」觀點,約有錄影帶3,173捲等等,這些影像隨著時間流逝而衰減,此次研究案,能跟國立成功大學「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合作是跨領域的結合,音像藝術學院院長井迎瑞表示:「我們常搶救老舊影片,雖然影片本身已讓我們修復,但播出來的影像有時還是因為老舊而無法觀賞,透過成大電通所開發的數位修復技術,這項技術的轉移,無疑是學界的一大突破。」

 

      目前數位影像修復軟體一套動輒上百萬,這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的,國立成功大學「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楊家輝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透過自行開發的程式演算法,包括去交錯(De-interlacing)、(去雜訊(De-nosing)與去汙點(De-blotching)三個步驟,再加上市面上常見的PhotoImpact 與Sony Vegas軟體,以自動及人工方式修復影片中的瑕疪,再以影像去交錯 (De-interlacing) 將影像中的偶場抽出,並作垂直方線的線性內插以重建出整張圖片,另外聲音的部份,再利用軟體程式將噪音抽離。

楊家輝教授不僅在數位影像修復技術有豐厚的成績,並且獲得成功大學100年產學合作成果特優教師,全校僅有二位教師獲得此殊榮,楊家輝認為:「科技就是在改善人類生活品質,我帶領的研究團隊也是秉持這樣的理念,將科技運用於教學、運用於社會,這次和臺南藝術大學的合作只是個開端,未來亦將努力促成二校在影像和科技上的合作。」二校將持續合作,讓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計畫持續在南台灣發生,提升南台灣競爭力,直接與國際接軌。

《劉必稼》這部影片長度為28分49秒,其修復與程式開發成本總計約為新台幣5~6萬元,打破金錢迷思,凸顯南方價值,未來也可再根據其它不同類型雜訊開發相對應之修復程序,擴充其功能,服務全社會,歡迎各界人士參加發表會,會後並放映修復版《劉必稼》影片與市民朋友分享,並由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龔卓軍、孫松榮、蔣柏欣等學者發表評論與導讀,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是本片原作者,我國紀錄片資深導演陳耀圻也蒞臨會場發表感言。

 

電影類比訊號數位修復成果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