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新聞報導】國寶級「剪黏保原師」回鄉!首支紀錄片重返佳里金唐殿

國寶級「剪黏保原師」回鄉!首支紀錄片重返佳里金唐殿

 聯合報 / 記者吳淑玲/台南即時報導 
#台南 #文化資產 #紀錄片

金唐殿內水車堵,由王保原所做洛花河。圖/曾吉賢提供

金唐殿內水車堵,由王保原所做洛花河。圖/曾吉賢提供

剪黏大師王保原。圖/曾吉賢提供

剪黏大師王保原。圖/曾吉賢提供

國寶級剪黏大師王保原在2007年第一次接受紀錄拍攝,從口述歷史到看見保原師身上獨特的傳習經驗、剪黏技法,並將金唐殿裡廣東汕頭名師何金龍與他和父親王石發師徒三代的作品做了直白的解析,隨著保原師的腳步更發現下營上帝廟的剪黏是出自另一台南名家葉鬃之手。

紀錄片導演曾吉賢表示,這部「剪黏 保原師」紀錄片其是王保原自己剪黏自己生命經驗的作品,藉由紀錄片的影像轉譯,看見這些作品的創作靈魂。

王保原為文化部公告指定的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2017年獲得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保存傳承類肯定,台南市文資處還曾舉辦過多次「王保原剪黏創作傳習工作坊」,安排王保原親自授課,盼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傳統工藝之美。2021年去世享耆壽93歲。

2021年12月28日晚間6點30分,剪黏原師紀錄片將重返金唐殿,在殿前將看見保原師穿梭金唐殿的身影,聽見他爽朗的笑聲。映後特別邀請精研剪黏的專家黃秀蕙老師與影片作者曾吉賢一同與觀眾與談,再發現更多保原師剪黏作品後的秘密,歡迎大家前往觀賞。

依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資料,王保原藝師(1939~2021),台南佳里人,師承乃父王石發,為剪黏大師何金龍一脈傳人;作品遍布台南市佳里區金唐殿、震興宮、中西區西羅殿、新營區真武殿等廟宇,製作細膩講究、人物表情活潑、肢體動作傳神、花鳥瑞獸玲瓏細緻,極富在地性與藝術性。

2010年11月由原台南縣政府公告「王保原傳統廟宇剪黏工藝」為傳統藝術,保原師為保存者。

剪黏是將鐵絲彎成物體支架,灰泥堆塑粗胚,再黏上瓷片或玻璃的工藝作法。王保原精通傳統廟宇建築知識,技藝精湛,保存許多剪黏製作工具與參考圖冊書籍。他擅長剪製細如火柴棒的玻璃「摃槌」與細毛狀的「甲毛」,看似甚難,實則考驗耐心程度,這是何金龍一脈的「絕活」。

1960年代開始興起「淋搪」作法,亦即淋上釉藥,既快速又省錢,頗受廟宇歡迎。時勢所趨,王保原也開始加入淋搪行列。2011年5月,王保原成為台南市第一位經中央公告指定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並於2015年11月獲頒台南市「卓越市民」,更於2017年5月獲頒「第四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他說「我的人生劇本如此,因為有興趣,所以就一直做到老。」

剪黏大師王保原。圖/曾吉賢提供

剪黏大師王保原。圖/曾吉賢提供

王保原擅長剪製細如火柴棒的玻璃「摃槌」與細毛狀的「甲毛」。圖/曾吉賢提供

王保原擅長剪製細如火柴棒的玻璃「摃槌」與細毛狀的「甲毛」。圖/曾吉賢提供

王保原與父親共作在佳里金唐殿的浮雕作品。圖/曾吉賢提供

王保原與父親共作在佳里金唐殿的浮雕作品。圖/曾吉賢提供

 

【原文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992750?fbclid=IwAR1d1jL5_VFpjtC_btTrgbwuzJ0MGMeHKA4oUCWoz-s0xrULK5F_N8RIQ4o

 

 

瀏覽數: